用户登录

中国科协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检索类型

首页»科普创作»保肝药,墙内开花墙内香?!纠结吃不吃?重点错啦!药物性肝损伤才是重头戏!

保肝药,墙内开花墙内香?!纠结吃不吃?重点错啦!药物性肝损伤才是重头戏!

之前,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中国患者一年吃掉百亿元保肝药,然而为何国外根本没这药》,对于保肝药是否有应用效果、是否应该作为处方药物纳入医保提出了质疑。

文章中罗列了抗结核药联合治疗方案,保肝药属于指南中不存在的药物,但却花费了病人大量的资金。

文章中提到,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药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不良反应。那么,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呢?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毒和代谢器官,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毒物、毒素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特别是人们服用的药物,包括保健品进入人体后,大都需通过肝脏代谢和“解毒”,也最易导致肝损伤,即药物性肝损伤。

 抛开保肝药使用的争议估且不论,药娃想重点说的是,药物性肝损伤重在预防,重点注意以下这些药物,重点关注以下这些人群,药物性肝损伤其实离我们没有那么近!


常见易引起肝损害的药物

中药类

很多人以为中药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很少引起肝损害。但“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药,千万不要以为中药“药性温和”,便不存在肝毒性。已有大量案例证实滥用中药可以引起急慢性肝损伤,如常见的中药:千里光、黄药子、苍耳子、诃子、石榴皮、雷公藤、川楝子等。

中药类药物肝毒性的评价,除了考虑药物本身,还应考虑病因辨证是否准确、方证是否对症、剂量是否适中、疗程是否规范。

抗结核药

此类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均会引起肝损害。

抗肿瘤类药

巯嘌呤、氟尿嘧啶、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更生霉素、丝裂霉素等抗肿瘤类药物可抑制肝细胞功能,影响肝细胞代谢。

抗生素类药

以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引起的肝损最为常见。

大环内酯类按抗生素上市的时间可以分为新品种和老品种两类,其中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为老品种,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为新品种,新品种类抗生素更容易出现肝损害。

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和半合成衍生物甲烯土霉素,若用量过大,很有可能会引发中毒性肝炎,四环素可造成妊娠期妇女严重肝损害甚至死亡,所以肝功能不全及妊娠后期妇女应禁止使用。

抗精神病类药物

氯氮平、奥氮平、阿立哌唑、氯丙嗪等抗精神病类药物均有可能会引起肝损害。 

其中以氯丙嗪引起的肝损较为常见,约80%~90%的病人在使用该药1~4周内会出现发热、皮疹、黄疸与消化道症状,少数病人会因肝衰竭而死亡。

激素类药物

此类药物如甲睾酮等雄性激素及甲地孕酮、炔雌醇、炔诺酮等口服避孕药均可能会引起黄疸等肝损害症状。

心血管药物

此类药物如甲基多巴、奎尼丁、胺碘酮、非诺贝特、洛伐他汀等均会引起肝损害。

消化系统药物

此类药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与门冬酰胺酶等均会引起中毒性肝损害。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萘普生、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是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其余药物引起的肝功能受损则相对较少。


药物性肝损害高危人群

女性

药物性肝损伤多见于女性。如乙酰氨基酚的肝脏损伤患者中有79%为女性。因为妊娠会加重肝脏负担,所以妊娠期内使用某些药物会诱发肝脏脂肪变性。

新生儿和老人

新生儿由于体内肝药酶系统发育不全,使用维生素K、抗疟药、解热镇痛药后可引起黄疸,甚至诱发核黄疸。

老年患者则因用药种类多、肝肾功能减退、肝血流量降低、微粒体酶系统活性降低、解毒能力下降、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高等原因,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概率增大。

联合用药人群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并使用时,会发生药物毒性累加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新的肝毒性物质因而更容易引发肝损害,比如:

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合用会加重肝损伤;

利福平作为一种药酶诱导药,与异烟肼联用时,可通过增加乙酰肼的产生而增强异烟肼的肝脏毒性作用;

解热镇痛药、甲氨蝶呤、异烟肼与乙醇同时应用会增加对肝脏的毒性。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有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不良的患者均可增加机体对药物毒性的易感性,如肾功能损害者对别嘌呤醇的易感性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阿司匹林的易感性增加等,加大了药物对肝脏损伤的机会。


药娃温馨提示:

无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最好都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或遵医嘱使用。在服药期间一旦出现与消化功能相关的身体不适,怀疑与所用药物有关,应及时就诊。

本文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药师王玮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