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科协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检索类型

首页»专家观点»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系列科普技能培训课程一

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系列科普技能培训课程一

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系列科普技能培训课程

报告人:

郑永春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报告内容:

1、如何写科普文章

2、如何进行科普报告

3、从自身角度谈谈科研人员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视频字幕如下:

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叫郑永春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
今天 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邀请
跟各位专家来分享一下
我在做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和体会
跟大家交流
我们知道
我们传统上我们自己的本职是科学研究
我们是一个科技工作者 科研工作者
科研工作者怎么做科普
怎么样才能做好科普
这个事始终萦绕在很多的科技工作者的面前
怎么样才能迈出科普的第一步
其实是我们很多人面临的困扰
我自己其实也就是几年的经历
大概四五年的经历
从一个科研工作者到现在
能够在镜头前
比较自如地跟大家来交流
这中间其实经历了很多的失败
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希望跟大家来分享这样的一些体会
我想分几个方面
首先是科普文章的写作
大家知道一个科研工作者
我们是写学术论文出身的
我们的大量成果和我们的研究结果
都是以论文的形式来发表的
而论文有固定的格式
摘要关键词 引言
然后 数据与方法
然后 是引言
然后 是样品与数据
接着是方法
然后是结果
然后是讨论
然后是结论
然后是致谢
然后是参考文献
甚至还有接受资助的项目
所以这是一个八股文的系统
那么如果是这样的八股文
那显然不是科普文章
那科普文章的时候
我们就要想想看我们的受众是谁
那我们的科学论文是给我们的同行看的
一些背景不需要交代
一些术语是约定俗成的
他们都应该能理解
一些图表
甚至你用英文做
用什么做都不是问题
但是你一旦写成科普文章
你面临的观众和读者就不是我们的同行了
那是你家儿子 你的父母 你的爱人和妻子
这样的话我们的受众完全不一样了
他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学科基础
所以你在写作的过程中
始终要有这种读者对象
我写的东西是给我儿子看的
是给我老婆看的
是给我妈看的
他们能看得懂吗
这里面哪一个术语是他第一次听到的
这里面哪个一段话是他都看不懂的
我能不能读读看
他能读得懂吗
所以最好就是你让他们作为你的第一个读者
你写好了之后给他们看看
哎呀 他会说老王啊
你写的这是啥 对吧
你这个我们啥都看不懂
每个字都认识
但是不知道你在说啥
这时候就要反思反思了
我写得不好 他们看不懂 对吧
看懂其实是第一个最低需求
我觉得是最低需求
也就是说别人看不懂
那你写它干什么呀 对不对
其实这个研究论文也是一样的
我们也要让同行看懂
看懂了他才能够引用你
才能够质疑你 批评你 对吧
那么科普文章也是一样的
它要让孩子要让老人
要让普通的读者能够读得懂是最基本的需求
那么在这里面我跟大家传授一个小窍门
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也其实刚开始的时候
也不敢去开微博开头条
这个东西不敢做
因为那个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负面的评论
我受不了
心理比较脆弱对吧
那怎么办呢
我后来发现有一个好平台
比如说小木虫
比方说科学网
这些都是一些
以科研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为主的这种平台
还有 再下一步就是知乎
再下一步才是微博 头条 微信公众号
这样的一些以社会观众
社会读者为主要对象的这些媒体平台
所以你别看媒体平台
它其实是逐步降维的过程
首先你比方说学术论文
然后是你们研究所的网站
然后是科学网
然后是那个头条
科学网之后是知乎那样的问答平台
问答平台之后才是头条微博
以及媒体的这样的一些公众媒体平台
所以这种降维的过程
为我们走科普这条路建立一条途径
最好的办法先把我们单位公众号上的
单位网页上的那篇文章给它写好
那么这个其实大家都会 对吧
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往
我觉得往科学网上去开个博客
科学网上很多都是我们的同行或者是大同行
是科技工作者
他们都看不懂
你还能希望你爱人能看懂吗
你妈能看懂吗 对吧
你爸能看懂吗
这就是个大问题
所以科学网还有一个好处
当然可能这几年没有像以前这么热门了
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下面他们会写各种各样的评论
和各种各样的疑问
就是你的文章发表了之后
他们会写各种评论
哎呀 王老师我没看懂
王老师这一段写得太差了
或者你这个事实描述的不对
他们会提出来很多的建议和意见
那么科学网上的博客还允许你修改
他们提出来你写的不对
我就把它改掉
他们写的没看懂 我就把它写得懂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
训练写作的一个过程
大家想想看
我们小学的时候不就是写一篇作文
老师嫌你写得不好
给你下面打个勾 打个叉 打个什么
然后对于一些重点的好的话句
老师会划波浪线
我们只要看到波浪线就特别开心 对吧
说明老师说这是好句子 对吧
那么我们科普文章也是这样的过程
我觉得要有这样的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
你才知道哪些是读者看懂了
哪些是读者喜欢的
这种态势的
这种品味你要细细去品味
我觉得这样的过程
你才会知道读者喜欢看什么
哪些是Get到他们的点了
我觉得这方面是我们需要找的第一步
这是第一个阶段
就是开个博客写出去让大家来评论
让大家来质疑
那么我会把它修改得更好
慢慢慢慢你就会觉得
这篇文章越来越值得看了
大家的转发 大家的评论 大家的点赞
其实恰恰说明你这篇文章的受欢迎程度
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一步
那么如果下一步
你可以到知乎上面去进行问答
你想想知乎上面一个问题提出来
有很多很多人在回答
然后这些回答
有些是专业工作者在回答
有些是一些爱好者在回答
那么你写的回答被大家点赞的多少
和转发的多少
其实恰恰说明了这些观众和读者
他对你的这个回答的认可程度
是不是够专业
是不是能听懂
是不是读者的友好性非常好对吧
读者的关切你有回应了
这才能获得更多的点赞
所以我说知乎上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你可以锻炼对吧
然后当你这两步都差不多了之后
你就可以到更公众的头条号微博号
微信公众号
这样的一个更公众的平台上
把你原来在科学网上的博客
知乎上的回答
把你的文章搬过去看看
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上他们的反响如何
这两个东西的品位可能不一样
在知乎上被高赞的这些文章
可能在微博上不受欢迎
因为它的受众面是不一样的
然后在科学网上
能够被大家转发和评论的文章
可能在微信公众号上完全没有声响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知道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的兴趣点
和普通社会公众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这种工作你都要自己来体会
当然还有一个 文章还要配图
所以这个配图也是慢慢来体会
当然这个问题不大
那么我觉得除了这个事情之外
我们说科普文章总体上来讲
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我们说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
天下文章没有一样的
没有说谁的文章就是世界第一的
没有说谁的文章
就是能够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所以你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写作的方式
这个非常重要
我觉得有一个比较好的一些做法
就是你坚持你自己的风格
但是不断地针对读者的需求和读者的评论
做一些调整
这样不仅仅是迎合
而是说回应他们的需求
因为你的文章只有有人看
那么才是你写作的最大的动力
那么我觉得在这里面其实还有个建议
在你没有来对你来进行约稿
当你还没有成名的时候
你没有这么多杂志期刊报纸来约你写稿
你天天在博客上写
你觉得没意思
针对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
我觉得也要有一定的这种写作的规律
比方说凡是在本领域出现一个科学热点的时候
一些新闻事件的时候
你能及时地进行回应和解答
然后告诉他这些事件背后的科学是什么
它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
这样的一些热点事件的解读
往往它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因为大家正好在这些热点事件出来的时候
希望了解这个背后的原理
希望了解背后的意义
这个时候你正好文章写出来了
马上就会被大量的人转发和点赞或者是评论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
你自己寻找你的口味和品位的这个过程对吧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
我们一方面要大量的写
我觉得写多少
一星期写一篇至少 对吧
一年五十篇
这要求也不高
然后你慢慢慢慢可能将来会水平越来越高
甚至能一星期写两篇写三篇
如果每天能写一篇那就更好了
那就成记者了 对吧
成作家了
那么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
你经常来找感觉
知道这个目的
其实就是怎么样把我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好
表达出来的东西要让别人喜欢看
看了之后
不仅能看懂 还要觉得有所启发
因为它毕竟不是教科书
它是要有别人产生启发
所以有时候产生争议不是坏事
真的好的科普文章是要启发别人的
他不认同你的观点也没关系 对吧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
是大量的写
大量的进行互动和反馈
这样的写作才能慢慢地提高
这是第一个阶段
那么第二个阶段
我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之后
你就觉得想写书了
就像前两天叶永烈先生刚刚过世
他就说他一生写了3500万字
其中1400万字是科普书
他就说我当时为什么要写科普书呢
因为他说他写小说和诗歌散文
那十篇投稿出去之后
只有一两篇能够接收
八九篇都被拒稿了
当他写科学小品和科普文章
每一篇都能接收
大家都觉得他写得好
所以他就越来越有动力
所以我觉得写科普这件事情
又不是单位要求你考核的
所以你很容易就没有兴趣没有动力
万一有点负面影响就更没有动力了
所以需要有这种Push
需要有这种推动
那你才会越来越有动力 对吧
这种动力来自于哪里
就来自于网友的点赞或者是什么
大家的转发或者各种好的评论
甚至还有小小的稿费
你可以买包烟 对吧
这东西都是一些好的激励方式
这种激励方式是非常需要的
那么如果你想写书
叶永烈教授说他写了很多很多的文章之后
他突然有一个野心
说我要想写本书
其实他那个时候才刚刚大学毕业
那写本书怎么写呢
他就写了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 对吧
但是其实他写出来的时候
根本没有人要
出版社直接退稿
他觉得你写得不好 对吧
把未来想得太美好了
所以他把那个稿子塞在箱子里面
放了好几年才被人翻出来
所以你要有信心
有时候不是你写得不好
而是没有慧眼识珠的编辑知道吗
没有出版社好的评审专家能够认可你
所以你有时候可以换换
说不定万一人家很喜欢你的作品呢
有时候不是你写得不好
是别人不认可
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那么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
如果你想写书
那么写书跟写文章就非常不一样了
我们一本书大概需要有几十章
几十章
每一章要有几千字
那么一本书至少十万字到二十万字
甚至三十万字
那么一篇文章可能就几千字
所以这个体量完全不一样
书跟文章还有一个不一样
文章都是一件件小事的记录或者是解释
但是书是要有成体系的
前后要有逻辑的
就跟我们写论文一样
前面要有引言中间要有论证
甚至最后还要有高潮 有结尾 有衍生和展望
这样才能形成一本好的科普书
那么写书的过程其实我自己说老实话
这方面并不是特别成功
我写的第一本书叫《飞跃冥王星》
这是我独立制作的独立写的
但是在这之前
其实我参加过好几本书的那些科普写作
但是我是参与了其中一部分
并不是全书来作
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有一个机会就是统稿
就是当你虽然只写了其中一章
但是你负责统稿的那个人
他其实工作量非常大
而且收获非常大
因为你统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了
这个人写成诗歌散文式的
那个人就写成那个说明文式的
还有一个人写成像古文一样的
文言文的风格的
然后你把所有的这些东西
都要整合成同一个风格
那你其实就觉得非常难了 对吧
把文言文 诗歌 散文或者说明文
这样的东西要大概风格相似
要不然它就不成一本书了
一本书总要有相近的风格
所以你在这个统稿过程中
你不仅了解了不同人的写作风格
而且也了解了我觉得对自己的一些体会
就是非常有帮助
所以我觉得就是我们在参与写书的过程中
一定要非常积极地参与写书
第二要非常积极主动的参与统稿
统稿的过程
才会让你建立一个整本书的体系架构
这种架构其实是很难得的一个训练过程
那么其实还有一个体会
其实当你独立来写书之前
其实最好承担一些科普翻译的任务
如果你能够承担一本科普图书的翻译
特别是你的本领域里面的
一本比较好的科普图书的翻译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其实你能够学到很多的
科普写作和科普图书创作的一些方法
比方说我们参与了一本书叫《火星全书》
这本书是我为主翻译的
那么翻译的过程中其实我有一个收获
就是人家创作科普图书
原来跟我写的那个方式不一样
我是一篇一篇文章写完了
然后把它凑到一起去
然后看看前后调整调整怎么来创作 是吧
但是那本科普图书要怎么创作呢
他先把找出来150幅甚至200幅
这样的典型的跟火星有关的图片
历史上的火星 现在的火星和未来的火星
集体的这样一百多幅图片找好了
按照历史脉络排列先后
弄好了之后
然后按图说话
每一章哗哗哗说下来
这本书就基本齐全
而且还很好看
所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科普创作的手段
科普图书写作的手段
那么还有一些那个科普图书
我们其实在写书的时候
很多时候会不够自信
说老实话是不够自信
你会觉得我写出去之后
这东西非我所长
因为一本书要驾驭的专业领域
就比我们一篇文章要驾驭的专业领域
要宽多了
它可能涉及到火星的科幻小说
火星的历史故事甚至神话
我们只是研究火星的
我怎么知道科幻小说历史神话那些东西
我万一说一句不太对的
可能将来会引起疑问 对吧
引起大家的质疑
其实在这方面
其实我觉得一方面我们的读者要更宽容
还有一方面我们作者自身
要不断地拓展我们的视野范围
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和历史视野
所以这方面其实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本科普书
它绝对不应该是一个科普知识的堆砌
只是梳理那远远不够
这样的书
我觉得《百科全书》就能完成这样的功能
不需要你来写一部科普书
它一定是一个人的思想观点
以及这样的情怀的那种宣泄
这样的书才是有价值有读者的
能够吸引大家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其实我觉得在科普图书的创作过程中
不要怕出错误
我跟大家举个例子
比方说天文学里面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人叫戴森
我以前还没怎么关注他的科普图书
我就以为他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天文学家吧
严格意义上的天文学家
后来我一看他的书
甚至有好多东西是异想天开式的
就是他会想将来人可能会大规模的移居在慧星上
他说慧星上没有引力
所以树可以长得更大 根就可以扎得更深
然后人就可以住在树下
然后慧星跑到哪儿我们就可以住到哪儿
如果从我们严格科技工作者的角度来讲
这样的东西完全是幻想
不仅是幻想可能还是乱想
因为慧星上根本没有水没有空气
怎么可能有树
他还说这个慧星上的树皮可以长得更厚一点
各种各样的想象都非常地丰富
但是这个东西只是他的想象
你也能够看出来
因为他是一个天体物理学家
对于他的研究领域他有足够的专业
对于他的研究领域之外
那么他是一个从天体物理学家的角度
来认识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并没有错
所以你并不用保证
你里面的每一个知识都是正确的
当然我们也要尽量的避免错误的知识 对吧
但是如果是除了那些必须要准确的数字
比方说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比方说火星上的温度
这样的东西必须要查证 对吧
但是火星上究竟能不能种树
你可以有自己的推想和理论对不对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
大家还要放开胸怀
对里面的每一个事实 每一个数据 每一个证据
你要有查证
但是对于你自己的推想
那么你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
来进行一定合理的推测
所以我觉得在这种翻译科普图书的过程中
让我们才知道
怎么样的科普书才是一个好的科普书
那么当你完成了科普翻译的过程之后
你就可以动手来写自己的科普书了
自己的科普书很快你就会面临
我写科普文章可能写一篇写两篇
写个几十篇可能问题也不大
但是一旦你要写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了
一本书我不能从头到尾都只是在讲
这一小点东西 对吧
你肯定还要涉及到它的跟社会相关的
跟历史相关的
跟哲学相关的
跟艺术相关的
跟各种心理层面相关的这些专业知识
是你所不擅长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扩充自己的知识
这种扩充的知识
其实有时候光靠查资料还不够
因为我们资料查到的
只是一些些碎片化的资料
你还要有归纳总结整理
然后要把吸收内化
然后再表达出来的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所以其实说老实话
别看别人写一本书一本书很容易
你自己动手写一本书你就会觉得
哎呦 我的知识瓶颈
我的人文素养
我对这些材料的驾驭能力其实是不够的
我建议大家即使是这样
也是勉为其难 迎难而上 先试试看
甚至你说我给低幼的先写起
我给青少年的先写起
将来再写成人科普
一步一步慢慢递进
也是可以尝试的
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写科普图书的创作过程
所以就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
我就到现在为止
也已经创作了好几本的科普图书
有翻译的 有写作的 有原创的
像这样《太空地图》
然后我不仅有书还有图
比如说《火星全图》《月球全图》《宇宙全图》
这样的图书
用图的形式来展现我们的科普知识
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过程
因为人啊
他其实对文字是不敏感的
他对视频和图像特别敏感
所以你一定要抓住一个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结果
我们后面才会觉得用文字来记录
但是在文字之前
其实我们是靠图片和这方面视频来记录的
那么如果你能把这种图片和视频
很好的用科普的方式来展现出来做成地图
那么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那么我们在这张火星地图里面
我们会讲火星上的风 水
然后生命 土壤 岩石
火星探测的历程
火星的天文观测等等
所有的一些跟火星相关的一些关键知识
都用图的形式围绕在这里面展示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所以不仅仅科普一定只能写文章
一定只能写图书
你擅长构图
你完全可以构出一个好的
既具有美感又具有科学性的图出来
也是很有用的
那么我觉得刚才讲的
是我们怎么写科普图书的过程
我觉得你只有在写的过程中
你才会知道自己的短板
才会知道怎么去扩充
怎么去弥补上自己的这个短板
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的一个训练的过程
那么我知道我们很多的科研工作者
经常接受的一个任务就是去做科普报告
因为我说写科普文章写科普图书
都是没有外在激励的
没有人来推动你的
所以其实你要坚持下去很难
但是科普报告
因为我们要做科普活动 办科技节
应该要科学家进校园
所以科普报告和科普讲座是非常丰富的
所以这是你进行科普训练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
我刚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
我基本上是来者不拒
只要找我的 我觉得都去尝试
你把每一次科普讲座的机会
都当做自己训练和自己提升口头表达
和现场表达能力的一个契机
那么我觉得在这个契机中
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我给大家举些例子
比方说你在中国科技馆
你在北京科技中心或者你在首都科学讲堂
这样的现场去做讲座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它的受众不一样
比方说首都科学讲堂
它的受众年龄结构偏大
都是一些退休的大爷大妈
但是中国科技馆它又是受众以青少年
特别是年龄低一点的孩子为主
那么北京科学中心
它又是青少年学生与老师的有序组织为主
所以这样的一些差异
就使得我们现场讲报告的时候
你必须要不断地改变
你不能把哄孩子的方式
来针对老年人来讲完全无效
也不能把学校里面上课的方式
来针对于社会上召集来的那些观众的方式
那个更自由散漫
如果你讲得不好他就走掉了
或者你讲得不好他就睡觉了
或者他就开始交头接耳自己玩手机游戏去了
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始终地牢牢地
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你的报告身上来
当你发现他们走神的时候
你要想办法怎么样把他们勾回来
这个过程只能靠你自己去训练
我觉得这是第一点
就是你怎么来抓观众的眼球
怎么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那么在这个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你在科普报告的过程中
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
我跟大家举个例子
就是我本身是研究月球火星
如果再严格意义上
我们只研究月球上的土壤或者是岩石
就这么一层东西
所以你要说火星上有没有生命
或者冥王星上怎么样
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搞不懂
大家如果是科技工作者的话
你应该有所体会
我们的科研工作都是非常狭窄的
一些领域的专的精的深的这样的研究
而不是泛泛的更广博领域上的研究
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时候
你去做科普报告的时候你就会问
你就会碰到
稀奇古怪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方说我在讲火星的时候
他经常会问有没有外星人
你在讲月亮的时候他会问你黑洞是什么
甚至他会问转基因或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
他觉得他想了解的他就会问出来
那么对于科研工作者这就形成了挑战
他觉得这个东西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我不懂
那怎么办呢
你不能只是说我不懂
这就完了吗
不行
如果长期以来这样的话
你这样的科普报告就没办法了 对吧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觉得
我自己做科普报告的一个经验和体会
就是说碰到了这些同学或者是观众
经常会问的问题
那么你就要回去梳理一下
他今天问我外星人
那么我这方面不太了解
赶紧去看书
所以经常要有这种物种起源
大陆板块学说各种各样的这种书
我觉得要大量地看
你看了之后你就会知道
下次碰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
我把我的知识库调动起来
还有知道哪一块跟他这个问题有联系
我结合我自己的专业我再来解释
这样既不至于讲错又不至于不会说
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其实需要我们大量的训练
我觉得科普报告本身
是我们跟观众进行密切的眼神交流
和对话的一个非常好的训练途径
我们要学会怎么样抓住观众的眼球
怎么样回应观众的关切
那么让他们有所获得感
同时还要让他们有所启发
他们会不断地激励你去拓宽你的专业面
拓宽你的知识面
拓宽你的知识的深度
所以我觉得其实你在做科普报告的过程中
不是说我把知识普给你
而是说你们在跟我进行交流
这个交流对我非常有帮助
我能够视野更宽
然后同时想问题更深刻
所以这个东西说老实话
科普本身不仅是我们在给观众服务
观众其实也在教育我们
所以我经常在说
我们在给学校的学生
给大爷大妈
给普通的社会公众
进行科普报告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我们把知识普及给他们
我们不是救世主
是想跟他们进行对话和交流
一方面使得他能够理解你的工作
觉得你这个工作的重要性
然后将来他会支持这方面的事情
比方说你天天在加班
你妈又不知道你在干吗
她就会有怨言
她就会说你天天在加班
也不知道你在干点啥
你万一告诉她我们是要把航天员送上天
我们这个工作非常地重要
她就会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些事情
不仅我们在社会上需要 在家庭中也需要
还有一个过程
其实我觉得观众和读者
他其实不断地在给你反馈 给你提要求
他会说你讲的东西我们听不懂
你讲的东西不好玩
或者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你没有给我们精准的回复
没有回应他们的关切
所以这样的话他们就会抛弃你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
其实是让我们不断地扩充知识面
不断地回应公众的关切
不断地把我们自己的专业知识
学得更深更扎实
这样你才能面对不同的观众
然后才能得到更好的一个反馈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在普及知识
观众也在教育我们
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
其实我自己回过头来想也是受益颇多
比方说我自己回忆一下
大概在三四年前
我要讲一个科普报告
我觉得哎呦 没有PPT我根本讲不了
讲个科普报告
我觉得那个PPT我还要演练过好几次
还要去背诵还要什么 我才敢上台
甚至上台的时候我两个腿一直在抖
从四十分钟抖到底对吧
但是慢慢慢慢你就会觉得越来越从容
越来越能
当你碰到不会的问题
你会及时去查资料
及时去补上这个短板
下次再碰到同样的问题就会从容多了
那么关于科普报告的分享
我觉得大概就到这里为止
那么最后我想跟大家做一个
接受采访和媒体报道的这样一个分享
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些科技工作者
你经常要面对媒体
而这媒体也不是洪水猛兽
这个我觉得必须要纠正这个观点
媒体是社会的传声筒
他们把各行各业的关切和信息
传递给公众
使得整个信息能够充分地交流
那么这样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
越来越理性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害怕媒体
好多人接受了媒体采访之后被同行质疑
被普通的网友和群众质疑
他就会收回来
他再也不敢迈出这一步了
他觉得我以后一概不接受所有媒体的采访
这个我觉得也不对
把自己缩起来不是一个处理问题的好方法
那么怎么办呢
迎难而上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其实也是需要有所体会和锻炼的
那么我刚刚说的怎么样跟读者交流
跟观众交流 跟媒体交流
跟各种不知名的未知的网友交流
其实就是在训练你跟媒体交流的一些基本技能
比方说你跟媒体交流
其实不是跟记者在交流
而是跟记者要传达的读者在交流
那么你首先要让记者能够听得懂
不仅要让他听得懂
还要让他知道
你在讲的哪部分的东西是重要的
哪部分的东西是有意思的
然后他才会把你这些重要的
有意思的东西提炼出来
然后传递给读者 对吧
所以这个过程里面
首先你要让记者听得很兴奋
还要让他能表达出来
当然他表达出来
记者水平也参差不齐
有些记者写出来的东西完全不是你想要的
所以有时候你就要反思一下
是不是我没讲好
有时候也要反思可能记者水平不够
那么他把你反馈给你的稿子
都要经过你同意才能发表出来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改稿子
这个改稿子的过程中
也是你跟媒体之间的一个交流和训练的关键环节
你改了这个稿子之后你就会知道
不同的平台 要求的那个角度是不一样的
比方说你给人民日报的记者回稿
那是国家观点
政治第一
这样的一些要求
那么你跟中国青年报回稿
那么他可能更多的读者是青少年
那么你又要接近青少年的一些口味
如果你跟一些偏生活化的杂志
期刊报纸来回稿
那么你可能更多要用生活化的例子
所以你慢慢慢慢也会鉴于对不同媒体
不同平台
这样接受采访的一种
这种要求的不同
然后有时候你又会面对镜头
我们文字还好一点
你后面有修改的过程 对吧
特别是面对镜头的时候
有时候会不自然
有时候会特别地紧张
其实都很正常
我们也都有这样的过程
多做做就好了
那么有时候要直播的时候那更是
直播中间会出状况
出状况不是大问题
但是出状况之后要及时地来应对这种状况
你能够来比方说解嘲
比方说尬聊
或者是这样的
要会有这种处理的方式
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说白了
也是需要不断地训练的过程
那么有时候还会出现媒体错误的报道
或者是夸大的报道了你的
其中某一方面的观点
对你在单位
对于你在同行 
在学术界造成了一个不利的影响
我觉得对于这样的一些情况
我觉得也要进行一些及时地补救和纠正
有些比方说你可以通过发更正说明的方式
发在下一期的期刊里面
表示上一期哪一个有问题
我做一些如下更正
有些时候
可能电视播出去或者是网络播去之后
他就没法收回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也要做一定的纠正
你可以发表在你个人的微博 个人的博客上
就这一件事情做一个说明
而不要让这件事情无限地发酵
我觉得这样的东西
都是一些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它会让这些产生的不利影响
尽可能地缩小范围
尽可能地把你自己想表达的真实的声音传递出去
媒体有误解有误读其实也是正常现象
因为他毕竟不是从事你这个行业的
他写的文章肯定代表他的一些理解 对吧
所以你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
你还可以在改稿子的时候
或者是在自己事后
在写稿子来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都进行纠正
就慢慢会好一点
当然既然是接受了媒体采访
它就是一把双刃剑
他有时候会对你有一个美誉的提升
有时候又会对你带来误解
和不认同的这些不好的这样的结果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我觉得慢慢慢慢
我们的心态也要更强大一点
我们既能接受赞誉 也能接受批评
我觉得总体而言媒体的合作
它跟科学家之间不是对立关系
而是合作关系
只要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我就会非常热情地去告诉他
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是怎么做的
我希望你能够准确地报道它
你写的稿子虽然写得不好
但是我也会很乐意去修改它
因为我希望能够更好地传递出去
所以你跟媒体之间不是斗争关系
是合作关系 对吧
如果是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你做接受采访
然后帮他们改稿子
以及对事后的一些纠正
都是很乐意去参加的
那么随着你接受的采访越来越多
这种报道越来越多
你会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应对这些媒体
甚至将来你在科学研究中
得到了一些重大发现的时候
你会主动去联络媒体
希望他们对你的结果进行报道
而这些报道
实际上也是有利于我们的科研工作
它会让这个科研工作得到更多的群众的认同
社会的认同 家庭的认同
以及科研主管部门的认同
那么你的科研领域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然后这里面比方说有些积极正面的例子
然后杂交水稻
大家都觉得这事情重要
所以他们科研经费就会拨过去
但是转基因
因为大家觉得这个东西不好
所以它的经费有时候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
其实科学共同体的每一个人
都要为维持和维护本学科的重要意义
还有本学科的共同的利益来做出努力
我觉得不要觉得某一个学科里面有人在出名
有人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个不好的事情
他是在为我们科学共同体发声
他是在为我们这个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发声
虽然有的时候他发的并不好
但是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发声的人
如果你觉得他不好
那么我鼓励你勇敢去上 把他替换下来

那么各位专家
我刚才谈了都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有些也是自己的经验教训
所以这些东西
可能并不能供你直接来学习和借鉴
但是我希望它对你有所启发
我前面讲的这些经验教训体会和思考
只是供你参考
谢谢大家
祝大家在科普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成为一位科普的大家
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